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恐怖传说

江湖先生 114 0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某一年的中秋节,高桥某村有一洪姓村妇,先简称洪妇吧,在田间劳作至日落才回家,洗了个澡回便到堂屋,她的丈夫姓马,也简称马夫吧(不是驾车的马夫哦),和上初中的儿子小马外出办事还没有回来,她想等他们回来一起吃个团圆饭,可等了一会儿没见他们回来,便感觉有些烦闷,于是她打开了后门想透透气,她家屋后不远有一条笔直的小路,此路一边是荒地,一边是开阔的稻田,荒地里有一些不知时代也不知姓名的老坟,因此白天还有些人走,晚上就很少有人经过了,别人也许认为屋后不远有坟地挺恐怖,但她早就习惯了,嫁到马家十几年,也没见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也不害怕,她甚至忘了那里还有那些老坟。


后门打开了,一阵清凉的晚风吹来,使她甚感惬意,今天是中秋节,天上月亮很圆,月光也很明亮,她边吹着风,边下意识地顺着小路看向远方,意外的是,她竟然看到有一个全身素服的人站在小路中间,此人双手合什,仰头向天,晚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使他衣袂飘飘宛若神仙。洪妇很奇怪,这么晚了,这个人是谁呢?也许大家都已经想到了,这个一定不是人而是鬼,但也许是场面太唯美了吧,洪妇当时却一点也没有朝这个方面想。


这时大门前响起了小马的呱噪声,洪妇转身看到马夫和儿子已经进门,她一边埋怨着他们回来得太迟,一面就忙着端菜盛饭,等一家人围坐下来开吃以后,她才想起刚才看到的人,于是把情况向马夫和小马说了一遍,小马站起来就跑到后门口去看,但他什么也没有看到,马夫却说,你一定眼花了,要不就是看到鬼了。洪妇很不服气,明明有个人,自己是不可能看花眼的,难道真是鬼?想着想着,洪妇倒有些怀疑起来。


这个事情本来就这样过去了,可没过几天,洪妇却病倒了,不仅浑身没一点力气,而且还间歇性头痛,马夫带她看了好几家医院,都查不出原因,只能在家卧床和吃止痛片,她这一病就将近一年。转眼又要到中秋节了,马夫忽然就想到妻子去年中秋夜看到白衣人的事,难道真是撞邪了,马夫脑中想起了一个人。


马夫想到的这个人是他当兵时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战友,此人老家就在邻县,当兵的时候就喜欢研究星象,曾经私下里还跟马夫讲过他能通灵,但是那时候部队管的严格,所以马夫也没有真正见过这个战友所谓的通灵,但是马夫相信他和别人不一样。后来他们都退伍了,这个战友就做起了专业的术士,前两年马夫就听人说他这个战友现在业界已经很有名,找他看风水和通灵做法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马夫想去找他来看看。


虽然离得不远,但是马夫还是费了就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他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术士战友,术士二话没说就和他来到高桥。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个术士,据人们描述,此术士身高约1.75米,双颊凹陷,面目清瘦,双手如爪,极其细长,双眼如炬,更不似常人,走路的时候左顾右盼,犹如在扫描周围的一切,用老年人的说法,他不仅有一双鬼眼,身形也颇似鬼魅。


术士来到马家就径直走进房间去看洪妇,只一眼就转身出来了,他对马夫说嫂子的确是撞鬼了,然后在马夫家周围转了一圈,最后就顺着屋后的小路来到那片荒地,他在一个小土包前站定,这个小土包应该是一个老坟,因为年久失修,所以已不太看得出来是一个坟了,他一言不发,凝视良久,然后从坟上抓了一把土转身回来。


术士要求马夫准备了一些月饼水果之类的祭品放在一个托盘上,然后将那把土撒在上面,等到中秋之夜,他带着马夫一家(包括被架来的洪妇)来到那座坟前焚纸祭拜,完毕后回来和马夫一家在门前喝茶赏月,然后告诉他们,洪妇看到的是一个多年前客死高桥的读书人,因为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魂归故里,所以那个读书人的怨气不散,他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出来对月祈祷,祈求月神将他的灵魂带回故里,只是那晚不巧被洪妇看到了。


不仅如此,术士还告诉马夫一家,以后每年都要在清明节前去修缮那座孤坟,七月半之前要去焚化纸钱,中秋节要去供奉祭品,如此会有极大好处,切莫忘记。说来让人不信,第二天洪妇就能起床行走,全如常人,所以以后每年马家都会如术士所言对那座孤坟进行修缮和祭拜,他们的儿子小马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是平步青云,如今已算得上是一高干了,马夫夫妇也被接到城里去住,但是他们在每年的上述三节都会回来住一阵,包括小马的妻儿也会在每年的中秋和小马一起回来,全家对那座孤坟进行祭拜..

中秋节的历史传说

说法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说法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

说法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说法四: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问题。说法五:“月饼起义”。月饼起义,起源于元末时期,与朱元璋起义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由于八月十五这天秋天正好过了一半,因此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时候,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嫦娥居住在天上的广寒宫。于是八月十五也是后羿摆着佳肴,希望与嫦娥相聚的时候。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关于中秋的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秋节的来历和谁有关

中秋节的来历是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并在中秋节那天进行祭祀。同时也有一说中秋节与农业生产有关,因为到秋季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人们通过祭月庆贺丰收。由于中秋节月亮圆而亮,人们又把它当作团圆的日子,吃月饼等。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团圆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是“中秋节”由来最精典的神话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